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止痒镇痛

编辑:东方女性网2015-11-28 09:42:00中医养生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医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属于中医中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那么中医放血疗法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在操作中医放血疗法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属于中医中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那么中医放血疗法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在操作中医放血疗法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1、解毒作用

  中医所说的解毒作用,是指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机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及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扩展与再生。

  2、消肿作用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使经络瘀滞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止痒镇痛

  3、止痒作用

  痒是风邪存在于血脉之中的表现,故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放血就是理血调气,使血脉流畅迫而风邪无所留存,达到祛风止痒的作用。

  4、缓解麻木作用

  气虚不能帅血达于四末,或者血虚失于濡养,则往往出现麻木的症状。用毫针点刺患侧肢体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疗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气至的理论为指导的,效果较好。

  5、泻火作用

  中医认为,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6、镇吐作用

  急性呕吐多属胃热炽盛或肝气横逆犯胃或食滞停留,放血能泻热平肝逆,并有疏导肠胃积滞下行的作用,故能镇吐止呕。

  7、退热作用

  中医认为发热主要有两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前一种。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了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止痒镇痛

  8、止泻作用

  放血治疗泄泻的范围,一般是指肠胃积滞化热而成的热泻,或者感触流行时疫,造成清浊不分的泄泻等。其机制是泻火降热而达到升清降浊的作用。

  9、急救作用

  所谓急救作用,是指卒然昏倒,惊厥不省人事的闭证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抢救方法。

  10、止痛作用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内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的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的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立时可止。临床许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头痛等,应用放血疗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放血疗法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在操作过程中患者一旦出现晕针晕血的现象,应立即扶病人平卧,喝热水,并注意观察面色、脉象、血压等。

  5、如果操作后局部出现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如果肿胀疼痛较剧,24小时之内可以进行冷敷,24小时之后热敷,也可以局部轻轻揉按,促进血肿消散。

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止痒镇痛

  6、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7、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8、体质虚弱、贫血、孕妇、产妇、凝血机制不良者、晕针晕血者、重大疾病患者也禁止使用放血疗法。

  9、如果操作后局部出现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如果肿胀疼痛较剧,24小时之内可以进行冷敷,24小时之后热敷,也可以局部轻轻揉按,促进血肿消散。

  10、传染病患者不宜放血,放血对操作者是不安全的,要避免交叉感染。

  11、还有一些特殊状态,比如说非常饥饿、紧张、疲劳、大汗、大泄之后不宜进行放血治疗。

  12、禁止在同一个部位反复去放血,容易造成局部出现小的硬结。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虽然中医放血疗法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但是要提醒各位的是,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和安全,还有一些不适合放血疗法的人最好不要使用放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