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编辑:东方女性网2016-11-10 10:57:00产后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手妈妈都会选择剖腹产。“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于剖腹产的女性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身体受到的创伤远远不低于顺产。下面大家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及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

  剖腹产后第一周饮食

  剖腹产后第一周饮食原则:以清除恶露、促进伤口愈合为主。

  剖腹产术后约24小时,胃肠功能才可恢复,待胃肠功能恢复后,给予流食1天,如蛋汤、米汤,忌食牛奶、豆浆、大量蔗糖等胀气食物。肠道气体排通后,改用半流质食物1-2天,如稀粥、汤面、馄饨等,然后再转为普通饮食。

  最初可以鸡汤、肉汤、鱼汤等汤水类进补,但是不可加酒。猪肝有助排恶露及补血,是剖腹产产妇最好的固体食物选择。甜点也可以帮助排除恶露。子宫收缩不佳的妈妈,可以服用酪梨油,帮助平滑肌收缩、改善便秘。鱼、维他命C有助伤口愈合。因失血较多,妈妈宜多吃含铁质食物补血。药膳食补可添加黄芪、枸杞、红枣等中药材。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剖腹产后第一周饮食要注意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1、术后24小时内禁食蛋类及牛奶,以避免胀气。

  2、避免油腻的食物。

  3、避免吃深色素的食物,以免疤痕颜色加深。

  4、避免咖啡、茶、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

  剖腹产后第二周饮食

  剖腹产后第二周饮食原则:以防治腰酸背痛为主。

  本周新妈妈产后恢复的重点在于收缩子宫与骨盆腔,着重腰骨复原、骨盆腔复旧,促进新陈代谢,预防腰酸背痛,也是产后瘦身的主轴,主要增强骨质和腰肾的功能,恢复骨盆。妈妈在坐月子期间应合理安排饮食。

  在剖腹产后第二周,坐月子妈妈的饮食可与剖腹产后第一周相同,新妈妈可以参考第一周的月子食谱推荐。可以增加杜仲作为药膳使用,用杜仲茶作饮料喝,能促进身体恢复。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剖腹产后第三、四周饮食

  剖腹产后第三周和第四周饮食原则:滋补调养。

  剖腹产后第三周和第四周,产妇可以开始进补,补充营养、调养体力,补血、理气,预防老化,帮助女性恢复肌肤的光滑与弹性。经过第一周的排泄”及第二周的收缩”后,第三周起可以开始吃调理产后体力最佳的调养品和进行催奶。

  膳食可开始使用酒。食物部份与第一周相同,可以增加一些热量,食用鸡肉、排骨、猪脚等。口渴时,可以喝红茶、葡萄酒、鱼汤。药膳食补可用四物、八珍、十全(冬日用)等中药材。

  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1、大量补充水份。剖腹产产妇应该在月子期间喝大量的水。这不仅是预防便秘也是有利于哺乳。

  2、护理伤口。产后尽量不要有大动作,就算是咳嗽或笑的时候也应该用手撑住伤口或用枕头顶住你的胃,你的疼痛感就会减轻。特别是应该好好护理伤口预防感染。如果发现有发烧、红肿等迹象应该马上就诊。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3、细心观察恶露。产后都会出现很多阴道分泌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恶露的数量会有所减少。颜色应该从鲜红色逐渐变为粉红色,然后是黄白色。细查恶露是剖腹产产妇必做的功课,如果发现恶露有异常应该马上就诊。

  4、衣着要宽松。产妇应该选择大一号的系带子的内裤或平脚内裤。

  5、可做适量的运动。术后6——8周的时候,可以开始做一些中度运动量的活动,但一定要得到医生认可才可以进行。要恢复到原来的身体状况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6、产后应该避孕。产后如果感觉良好可以在4——6周恢复性生活,但是,剖腹产的产妇不适合立即怀孕。所以在产后如果要进行性生活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剖腹产坐月子食谱大全 揭剖腹产坐月子注意事项及护理

  剖腹产后多久来月经?

  产后月经的复潮与产后产妇是否哺乳、哺乳时间的长短、产妇的年龄及卵巢功能的恢复能力等相关。一般说来,不哺乳者,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的产女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产后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

  月经复潮具体时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产妇,产后一年月经才复潮。一般大多数不哺乳者,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哺乳产妇月经复潮延迟,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在月经未复潮前排卵是可能已经恢复的,若有性生活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剖腹产后多久来月经对于不同的女性来说会有所不同,例如哺乳妈咪会晚些,如果来月经的话乳量一般会有所减少,同时会导致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量发生变化,所以在此时建议停止喂奶。所以建议定期的到医院进行检查,看自己是否健康,对宝宝是否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