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饮食
什么是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edema)又称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时间的负氮平衡,以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性水肿为其特征。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病因病理
蛋白质吸收障碍
长期腹泻,慢性痢疾以及肠结核等在起病原因中占重要地位。这些疾患既影响食欲,又妨碍蛋白质的吸收。个别婴儿由于幽门痉挛或梗阻而致长期呕吐,或由于缺乏胰蛋白酶而不能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质,也可发生水肿。
蛋白质消耗过多
脓胸、肺脓肿、腹水、大量失血、外科伤口引流及严重灼伤等可使体内蛋白质大量丢失。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疟疾等使体内蛋白质过度分解,都可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蛋白质合成障碍
肝脏能合成各种血浆蛋白,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亦能合成部分球蛋白。肝脏疾病如肝硬变、肝炎都使肝功能减退,虽然蛋白质的供给和吸收正常,但合成蛋白质的功能降低,因而血浆蛋白低下,遂发生水肿及腹水等症状。
喂养不当
膳食中供给的蛋白质总量和优质蛋白长期不能满足需要,而能量供给尚能维持最低水平,多见于婴儿母乳量长期不足又未添加乳类制品,或仓促断奶。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临床表现
水肿出现前小儿已有营养不良症状,如生长发育落后,肌肉消瘦、松弛,苍白无力,怕冷,精神不振或易激动,先贪食,后厌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则逐渐出现水肿,但在泻痢患儿亦可短期内出现水肿,最短者仅十余日。
水肿是本病主征,两侧对称,先见于下肢,尤以足背为显著。病程较久者股部、腰骶部、外生殖器,甚至手背及臂,均见显著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病例可于腹壁、颜面、眼睑以及结膜等处发生水肿。面部水肿大都为浮肿而不见凹陷现象。下肢的水肿显著,与胸背及上肢的瘦削相比,适成对照。腹水及胸腔积液仅偶见于极重病例。
婴儿时期的轻度水肿,往往因皮肤弹力很好,不易认识,须注意体重的突然增加,在一天增长几百克,是水肿的可靠标志。
其它症状常表现一般虚弱和精神抑郁,并缺乏抗感染的能力。皮肤干燥发凉,有鳞屑,或呈鸡皮状,失去弹性,易生褥疮,伤口愈合也缓慢。毛发干燥变黄,并易脱落。指甲生长迟缓。尿量减少。脉搏与血压减低,心电图各波的电压都低下。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辅助检查
1.血浆蛋白低降尤以血浆白蛋白的降低最有诊断价值。水肿严重时,血浆总蛋白量大都在45g/L(4.5g/dl)以下,血浆白蛋白大都在20g/L(2g/dl)以下。至水肿完全消失时,则血浆总蛋白大都达55g/L(5.5g/dl),血浆白蛋白大都在25g/L(2.5g/dl)左右,可称为水肿的"临界水平"。血浆球蛋白的变化甚大,有时正常,有时增加或减少。球蛋白增加时,若仅测验血浆总蛋白是不可靠的。此时血浆总蛋白可能正常,而血浆白蛋白已低于临界水平。
2.尿检查正常蛋白质阴性。水肿加剧时,尿内钠盐量减少。
3.贫血由于体内缺乏蛋白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均可降低,且患儿多同时缺乏其它造血物质,更使贫血加重。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临床诊断
1.病史
有食物摄取蛋白质不足或消耗增多等,婴幼儿最小生理安全需要量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
2.临床特点
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和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人体测量结果。
3.生化检查特点
血浆蛋白降低最具特征性外,其余同营养不良消瘦一节。
4.治疗反应
予以高蛋白饮食治疗迅速奏效即可诊断。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1.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的表现,水肿特点是首先出现于身体下垂部位,能起床活动者,最早出现于踝内侧,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颜面部一般不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2.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水肿特点是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以后发展为全身水肿。
3.肝源性水肿失代偿期肝硬化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液的潴留。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营养不良性水肿的饮食
饮食应注意及时补充蛋白质。对未合并胃肠道疾病,应迅速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于数日内可达每日每公斤体重2~4克。在摄入大量蛋白质后2~3日,以至2~3周内,患儿尿量增加,体重减轻,水肿消失。在这一过程中,注意限食盐。待水肿消失,应及时恢复盐的入量,以免食欲减退。而不能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发烧脱水时,尤为重要的是矿物质的补充,应注意低钠,足量的钾,镁及适量的铁;补充多种维生素,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C;饮食应从少量开始,随生理机能的适应和恢复而逐渐增加,并应少量多餐;根据小儿的年龄、病情采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饮食最好经口供给,必要时可采用胃肠外营养。